了解道教派别符箓派有哪些派
道教派别分为符箓、丹鼎两大体系。符箓一系主要源於古代巫术,以传行符箓科仪为主,斋醮祈禳为事,兼言练养成仙。後汉末,符箓一系先建立其教团,先後有张陵开创之五斗米道与张角之太平道。太平道因发动黄巾起义失败而绝嗣,五斗米道一支传衍至今,为符箓一系之主流。至魏晋,灵宝、上清等派先後出现,《三皇》、《上清》、《灵宝》等经亦各嗣传於一时。南北朝时,寇谦之、陆修静各於南北改革道教,陆修静尤总括诸派经箓科仪於一,诸派之学於是混融,教制为之一变,而嗣传仍各有所主。至唐宋,五斗米道流衍为龙虎山正一道,净明、清微、神霄等新符箓道派相继诞生,互相交参。自南宋末起,符箓诸派一统於正一天师,汇归而为正一派,其下分支以数十计。
传入我国的道教符箓派绝大多数名不见经传。它们源自中国南方,以符箓为主要修练方术,乃从传统符箓派衍化出来,不过却大大不同。它们盛行於我国、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地华人民间,乃我国道教的主流、最大的道派。目前,尚未见学术界对其作研究。研究我国道教史倘若忽略了它,就是残缺不全。由於它们深入民间底层,鲜少公开,且文献资料严重欠缺,欲对其作进一步的探讨,就十分艰难了。
南传符箓派
在我国,符箓派可归类为传统的正一道与南传的符箓派。前者即常见的正一火居道士,他们擅於斋醮法事,共分福建(闽南)、客家、广府(广肇)等方言帮,各帮中又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派别。他们家族代代相传,鲜少外传;後者为纯符箓派,纯粹以符箓行事,不进行斋醮法事。
南传符箓派的历史并不久远。大约明末清初开始出现於中国南方闽粤客家人聚集之处。传习者多作火居道士的装束,头盘发髻,多有妻室。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期间,这些客家道士云游东南亚时,向华人民间传教,且是无私的传授予各籍贯华人。与上述家族相传的正一道士比较,则显得致力於道教的弘扬。
将南传符箓派传至本邦的,以广东客家帮道士为主,少数为北方道士,且教派繁多,诸如流民教、昆仑教、六壬教、金英教、茅山教、三清教、白莲教、西天茅山教、河天道德教等。民间对其通称为“茅山”,对於学习符箓派通称为“学茅山”,符箓师父亦被称为“茅山师父”。其实,那是出于於人们的不了解,而且是错误的,因为符箓派并非单单茅山一教而已。上述的符箓教派可归类为“民间道教”。这里,为了突出其独有的南方符箓色彩,姑且称为“南传符箓派”。
与道教其他宗派一样,南传符箓派的目的为成仙得道,以符箓为主要修练方术。符箓也是道士用来召神劾鬼、驱邪镇魔的一种方术。
南传符箓派的特色乃其符箓不同於北传正一道、全真道之符箓。其符箓的文字浅白易懂,最关键的是符的下端有个“符胆”,那是许多文字重叠写於“符架” 上,形成一团墨或朱砂。(注3)而且,要成为一位入教弟子,须经过一套特殊的“过教”仪式。然後经常要练习画符吞服,增强法力。此外,亦习诵念经咒、静坐等方术。
通常学习符箓者,必须为教门弟子,在十分清醒的状况下书画符箓。至於乩童(跳神)、神打、扶乩、神功手所画的符箓,(注4)绝非符箓派的符箓,那是在神明附身(或附在手上),或神志不清,或清醒的状况下画出字迹潦草难懂的符箓,至多可称为“神符”。
符箓的种录
符箓派救世的宗旨,导致为了满足各阶级的需求,而产生形形色色的符箓,应有尽有,单单治病方面,即分内科、外科、眼科、牙科、儿科、妇科、伤科等。本世纪初所发现的敦煌唐代道家符咒,高国藩教授在《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中国民俗探微》一书中,把它分为14类。即吞符(治病用)、护身符(分百姓、官吏、仙人、和尚带的符)、吞带并用的符(可去一切鬼邪)、洗眼符(治眼病)、箭符(扎在箭上,士兵打仗用)、符印、宅符(分镇宅、房内、地窖符等,可除鬼保大吉)、门符(分门口、门上符;可使夫妻相爱)、床符(分床脚、床上、床垫符、可保产儿顺利,不做恶梦)、树符(保护树木生长)、墓穴符(安墓大吉利)、挂符(有端午驱鬼符,挂在堂屋里或室内)、乘云符(能乘云飞天)、隐形符(可隐身)。
符箓可以千变万化,只要将其文字与符胆上的文字作出更改,要它何作用则会产生其效能。一般上,师父传授的符箓正邪均有,为善为恶全由徒弟选择,这是一种考验。南传符箓诸教派的符箓与种类,可谓大同小异,现在作如下分类。
修练类(供修者书画吞服,可保平安):十二元帅符、七星符、廿四节令符(30张)、初一十五符、四季符、铜人符、铁笔符(3张)、十二神符……。
法术类(供变化各种魔术、幻术用):千斤坠符、封刀符、隐身符、腾云驾雾符、雪山符、铜皮铁骨符、吞针符、飞刀符……。
护身类(保命护身用):十二时辰符、过身符、战符、裤带符、手帕符、卅六大符、铜人符、隔煞驱邪符、五雷护身符……。
安宅类(安车镇宅用):隔邪安宅符、罗庚符、禁小人官非口舌符、五雷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