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应该如何修道?
普通人应该如何修道?
所谓修道其实是有很多关口的,如果过不了,往往会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尴尬,清代著名道士刘一明就曾将普通人修道过程中会遇到的层层关卡汇总起来并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攻克方法,合集为《通关文》,这里通俗的介绍下“任性关”。
《道德经》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清静经》云:“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诗》曰:“令德令色,小心翼翼。”
孟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彊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开篇引经据典强调宝宝不要太任性。
此皆教人:顺情顺理而行事,不可任性固执。
一句话总结:做事不能违背常理,逆着龙鳞作,早晚得出事。
人自有生以后,秉受后天气质之性,贤愚善恶、清浊强弱,彼此不同。
人凭着先天的一点灵光投胎入世,一旦有形出胎之后就从先天转换为后天,(这里有种走下披路的赶脚)因为先天灵光不同的原因,作为后天成形的我们秉受各异,从出生开始就决定了或是贤明的、或是愚昧的、或是善良的、或是邪恶的、或是清爽聪慧的、或是沉浊粗鲁的、或是脾气强盛的、或是天性暗弱的等等,这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分三六九等的原因,有点命定论的味道。
惟天纵之圣人,本性圆明,纯白无疵。
法有三乘,教有三藏,人有三等,上中下三士,对于上士,也就是“天纵之圣人”,按照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某某菩萨再来,这类人天生就不是凡品,首先是本来自性圆融光明,内心纯真圣洁无有瑕疵,说白了就是福报与智慧具足,正义与光明的兼备。
其次中下之人,各有偏病在身,实为性命之大害。
至于中士和下士可就没那没幸运了,他们各自都有偏病在身,比如说有些人或偏烟酒、或偏赌博、或偏插科打诨、或偏搬弄是非……总之,这些生活中的各种小缺憾就像是一个容器中不起眼的小洞,长此以往将严重透支生命的养料,酿下不可补救的灾祸,所谓的有漏之身大概就是如此。
虽为大害,果能自知,亦能变化气质,反愚为贤,反恶为善,反浊为清,反弱为强。
然而大病就是大药啊,大家都不是完人,如果能后知后觉,克服这些弊病,自然就可以后天返还先天,成就金刚不坏之身。这里所说的“变化气质”的“气质”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肤浅的颜值气场之类,而是变换后天习气,返归先天,剥尽群阴,成就纯阳,气的返本还源会促成质的脱胎换骨,也就是说“气”和“质”是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的两个概念。
是在不任其性,亲近有道之士,虚心求教,借人之高明,以破我之迷网;借人之磨砺,以去我之瑕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渐习渐高,渐学渐好,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何愁道之不明,修之不成?
刘仙师说:做人嘛还是要低调些,修道嘛自然得格外低调,放低了自己才会虚心求教有道之士,才可以取长补短,以彼之长攻己之短,这样才会有进步,修道才会有保障。
世间糊涂学人,不知任性之害。既要学道,而又纵性,不肯学好;既想求道,而又任性,不重其道。或师尊指教,而阳奉阴违;或朋友规过,而面是心非;或与人同事,而予圣自雄;或与人同居,而争强好胜;依自己学问,而形人之短;恃自己聪明,而笑人之愚;或出言吐语,而不肯让人;或磕着撞着,而便生烦恼;或欺大压小,而不能和众;或度量曲狭,而不能容物凡此皆是:任性之弊。不但外而取人嫌恶,而且,内则自种阴毒,自身偏病,一件不去,自带愚气,一些不减。自以为是,不肯认错。如此学道,纵与老君对面,而与释迦同居,何益于事?
这里强调了任性要不得和危害性并列举了N条任性妄为的弊端祸患,比如阴奉阳违的、口是心非的、争强好胜的、欺大压小的、以及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其他人都是渣渣的等等,像这种人别说修道了就算做人都有问题,哪怕神仙就在他面前他也认不出来。
果是丈夫,一心在道。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事事谨慎,步步点检,顺人顺理,随方就圆,毋固毋我。以退步,为进步,以不强,为大强。焉有不深造,而自得者?真心学道者,速将任性关口打通。低头行事,柔弱安身。把已往一切固执偏病,自见自是条款,渐渐革去。学个无性无心道人;装个愚痴聋哑呆汉,常在切身大事上留心,日久必有所得。否则一味任性,刚而不柔,过而不改,虽在道门一世,终难闻道。
修道乃是大丈夫行事,非王侯将相所可为,告别任性还需学太上《道德经》的智慧,以柔弱处下为妙。“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懂得水之道自然能打破“任性”这一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