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八月十号出生是什么星座的
大明朝犯了哪些错?拱卫北京的宁锦防线,为何沦为帝国黑洞?
《军武次位面》作者:大伊万
写在前面
『历史专栏』今日复更新
最近大伊万看到有读者留言说,希望咱们公众号能够恢复更新中外古代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科普文章,这位读者还专门提到了咱们之前开的几个系列:近代中国版图的形成、中国古代冷兵器系列、主要朝代军制与军事力量、网络历史段子辟谣等诸多系列。
之前持续更新两三年的历史专栏,尤其是几个重要专栏在互联网上掀起了小小的讨论。大伊万在知乎、贴吧以及朋友给我截图的QQ群上看到了很多议论,多数是比较积极正面的。
其实呼吁恢复更新历史专栏的留言,大伊万也经常能够在后台看到。之所以停更一阵子,是由于历史类的话题阅读量波动比较大,最低时只有正常阅读量的四分之一(当然也跟当期话题太冷门有关)。那大伊万决定恢复更新历史,还希望各位读者老爷多多捧场多多点击阅读,也希望各位大家多多留言讨论,或者提出选题建议,也好让大伊万能够较好的预判热门话题。
今天是大伊万历史专栏恢复的第一篇,咱们讲一下明清史的一个细节故事。
宁锦防线(或称关宁锦防线)这是明朝末年为了抵御后金(清)的进攻而在辽西走廊构筑的一条防线。关于这条防线的历史功过,在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有的说,宁锦防线有效阻滞了八旗大军入关的步伐,大大推迟了清朝入关的时间,也有的说,宁锦防线耗尽了明朝的国力,却最终不能挽救明朝灭亡的命运,是个得不偿失的典型错误决策。
咱们本篇就来探讨一下宁锦防线的问题。
历史背景
首先,咱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宁锦防线产生的历史背景。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军对明朝在辽西的核心据点广宁(今辽宁北镇)发起攻击。广宁战役的结果,是明军再次惨败,广宁陷落,损兵十余万。
广宁的陷落,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北京的门户山海关已经失去了外围的屏障。从广宁到山海关,距离大约250公里,中间隔着长约185公里的辽西走廊。辽西走廊西临松岭山脉,东滨渤海,只有沿海有一条狭窄的平地可以通过。明朝初年,曾在辽西走廊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卫所,用于拱卫山海关,其中就包括后来赫赫有名的宁远城(今葫芦岛兴城)。
▲明代在辽西走廊设置的卫所
但是,由于承平日久,辽东的女真和蒙古各部始终威胁不到辽西走廊,所以辽西走廊的卫所就逐渐衰败了,宁远城也在隆庆年间因地震而毁,后来虽然修补,但一直处于破败状态。
现在后金崛起,攻取广宁,明朝就麻了爪子。辽西走廊已是无人之境,如果后金铁骑扣山海关,将没有任何阻挡!而如果山海关再陷落,北京城将彻底暴露在八旗铁骑面前!
孙承宗的宁锦防线
所以,如何拱卫好山海关,就成为了明朝君臣关心的头等大事。关于这个问题,蓟辽经略王在晋和大学士孙承宗之间有过一次著名的争论。王在晋认为,山海关不过防军民之出入,稽商旅之往来的一个关口,防线太长,防御漏洞太多,根本不可能受得住。因此他主张拒奴抚虏、堵隘守关一方面招抚辽河地区的蒙古各部,利用蒙古各部收复广宁,一方面在山海关外四公里的八里铺再建一道关城,形成双保险的态势。
▲孙承宗
而孙承宗则认为,与其花巨资再建一道新的山海关,不如重建宁远城、恢复前屯卫,以作为山海关的外围屏障,既可以保护山海关,又能收复疆土,一举两得。由于孙承宗是天启帝的老师,因此获得了天启帝的信任和支持,最终王在晋被罢免,孙承宗出任辽东经略。
在孙承宗主持下,从1622年秋开始,明朝用了三年时间,耗费巨资,以宁远城为中心,构筑起了一条一百多公里长的连绵不断的堡垒群宁远到山海关之间,相继恢复了中前所、前屯卫、中后所、沙后所四城,同时在海中的觉华岛也筑城,作为辽西军粮贮存地。
到了1625年夏,孙承宗又进一步派人向宁远以北继续筑城,相继恢复了塔山、杏山、松山、锦州、小凌河、大凌河等城。这样,一条完整的宁锦防线就构筑完成了。从最前沿的大凌河堡到山海关,全程约二百多公里,分布着明军大城九座,小堡四十多座,兵力十多万,加上觉华岛供给的粮草,登州、莱州的水师保护海面,辽西走廊已被明朝牢牢控制。
▲孙承宗在1622-1625年间建立的宁锦防线诸城
1625年秋,孙承宗因柳河战斗的失败被阉党攻击而被迫退休回家,新任辽东经略高第认为孙承宗向山海关外扩展防线,导致了蓟镇单弱,于是下令将关外各城全部拆毁,所有军民全部迁入山海关,以充实蓟镇的力量,孙承宗三年的努力几乎旦夕之间化为乌有。
关键时刻,宁前兵备道袁崇焕挺身而出,坚持不撤,并在1626年正月取得了宁远保卫战的胜利。此战不但使企图直扣山海关的努尔哈赤吃瘪,而且大大鼓舞了明朝君臣的信心,他们一致认为:恢边胜算,以宁远为第一功,而灭奴要会以叙宁远为第一务!
▲宁远之战的胜利证明了建立宁锦防线的正确性
至此,构筑宁锦防线再无争议,明朝迅速拨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始重建被高第毁弃的关外诸城,同时明确了凭坚城、用大炮的防御战术,提拔袁崇焕为辽东巡抚,开始主管辽西的防务。1627年春夏,皇太极再次率八旗大军前来攻击辽西走廊,明军在凭坚城、用大炮的正确战术思想指导下,在袁崇焕指挥下再次取得宁锦防御战的胜利,皇太极铩羽而归。
▲袁崇焕
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明军得以两次挫败后金进攻,足以说明,宁锦防线确实是一道让后金无法硬啃的坚固防线。有宁锦防线在,后金就不可能靠近山海关,宁锦防线不愧是大明帝国的坚实屏障!
帝国黑洞的转折点
那么,宁锦防线从帝国屏障逐步变为帝国黑洞的转折点在哪里呢?这就要从宁锦防线的两翼说起了。明朝以辽西走廊为正面,同时以蒙古察哈尔部为左翼、山东登莱为右翼,对后金三面展开了一个积极防御的体系。其中,辽西的宁锦防线主要负责吸引和对抗后金主力的正面进攻,左翼明朝以赏赐的名义收买蒙古察哈尔部,既可以稳住宁锦左翼的局面,又可以利用察哈尔的骑兵袭扰后金占领区;右翼的登莱则利用水师的优势不断袭扰后金占领的辽南地区,策动当地汉人起义,进而蚕食、收复辽南地区。
▲宁锦防线整体布局示意图
如果我们用足球比赛的阵型来比喻,北京城就是门将,在它前面是山海关这个中后卫,山海关的前面是宁远和锦州两个后腰,拱卫着球队的后防线,左翼卫是察哈尔部,右翼卫是登莱,两个边翼卫既从侧翼保护球队后防线,也承担着向对方半场反击的任务。
而到了崇祯上台之后,这两个边翼卫先后都废了:
先看左翼。蒙古察哈尔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直系后裔,一直梦想恢复成吉思汗的伟业,因此对蒙古各部发号施令,不可一世。在后金崛起之后,林丹汗因为明朝的重金收买,也曾出兵援救广宁,结果被后金军打得一败涂地,从此他对与后金交战就非常畏惧,表现十分消极,转而热衷于吞并周边的蒙古各部。
由于林丹汗的威逼,导致蒙古各部纷纷倒向后金。1628年,后金征服了察哈尔的藩属多罗特部,漠南蒙古各部纷纷前来会盟,接受皇太极的领导。林丹汗看形势不对,不敢同后金交锋,放弃原来的牧地,转而向西迁徙,跑到了宣府、大同一带的长城以外驻牧。这样一来,宁锦防线的左翼就门户大开,给了皇太极绕过宁锦防线侵入长城的条件。
▲察哈尔部的西迁,是导致宁锦防线左翼门户大开的原因
再看右翼。右翼的情况更为复杂。1628年,崇祯上台第一年,以袁崇焕为蓟辽督师,兼管登莱,开始整理各镇的兵额,以达到挤出水分、节约饷银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在朝鲜皮岛开镇的东江镇总兵毛文龙所部二十多万兵额被压缩到只剩二万八千,饷银被从每年100万两砍到了只剩24万两。不仅如此,崇祯还认为毛文龙之前数年一直虚报兵额,冒领军饷,要求兵部追回前两年多发的军饷。
这下就把毛文龙逼得走投无路。1629年春,毛文龙的军队从皮岛乘船跑到山东半岛,在登州、莱州一带大肆掠劫。同时,毛文龙暗通后金,向后金走私各类物品,双方使者书信来往不断,毛文龙甚至与皇太极约定我取山东,尔取山海关。这些做法终于让明廷忍无可忍,最终在这年六月,毛文龙被袁崇焕斩杀。网络上有种说法,认为袁崇焕斩毛文龙使东江失去了牵制后金的能力,从而可以让后金可以大举入塞掠劫,因此袁要对此负主要责任。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在毛文龙被斩后,袁崇焕曾上书崇祯请罪,但崇祯批复说:毛文龙悬居海上,糜饷冒功,朝命频违,节制不受,近复握兵进登,索饷要挟,跋扈叵测,且通夷有迹,犄角无资,掣肘并碍。认为不必引罪。这就说明,崇祯看得很清楚,东江镇在此时早已失去了牵制后金、作为登莱右翼前锋的作用。毛文龙没有被杀之前,从1625年之后的几年里,东江也很少再对后金进行袭扰了,东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割据性质的独立王国,且还要糜费明朝大量军费,袁崇焕杀毛文龙,目的就是要把这个独立王国重新纳入整个宁锦防线的体系中。
▲袁崇焕杀毛文龙,既有他想控制东江镇的目的,也有明廷对毛文龙忍无可忍的因素
然而,遗憾的是,就在毛文龙被杀之后短短四个月,皇太极即借道左翼察哈尔部放弃的牧地侵入长城,造成了著名的己巳之变,袁崇焕被崇祯下狱处死,明朝直到1630年五月才收复四城,基本恢复了己巳之变前的态势。这期间,宁锦方面失去了主帅,明朝又自顾不暇,东江的军饷都无法正常发放,致使本来已经被明廷重新控制的东江镇再次陷入混乱,先发生了刘兴治主导的叛乱,继而又因拖欠军饷问题发生兵变。
新任的登莱巡抚孙元化曾试图重新控制住东江镇,他以登州为大本营,一面聘请葡萄牙教官训练欧式炮兵,一面将东江的部分将领招揽至自己麾下,加以控制。他的意图是,假以时日,欧式炮兵训练完成,再把东江和登莱的兵力整合完毕,即可恢复右翼的进攻能力,从辽南威胁后金占领区。
▲孙元化与葡萄牙教官演习火炮塑像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631年八月,皇太极发动了大凌河之战,大凌河城被围,明廷紧急征调孙元化的军队从海上支援大凌河。然而,因遇到飓风,船只无法通行,孙元化只能派东江兵从陆路支援大凌河。这是一个非常无奈而又愚蠢的决定。
因为就在两年前,东江兵跑到登莱一带大肆掠劫,山东本地居民因此对东江兵恨之入骨。东江兵从登州出发之后,沿途山东百姓士绅对其十分仇视,拒绝供应粮草物资,致使东江兵一路饥寒交迫,怨声载道。走到吴桥县时,终于爆发了兵变,东江兵在孔有德、李九成、耿仲明等人率领下竖起反旗,一路攻取山东州县,沿途屠戮掠劫,最后攻克登州,俘获孙元化。
孔有德俘获孙元化后,感念他对自己有恩,于是把他放了,也希望通过他来向明朝求取招安,和平解决这次事变。然而,崇祯不辨是非,受人挑拨,认定孙元化对山东的叛乱负有主要责任,并认为叛军曾推举孙元化为王,说明孙元化曾投降叛军,因此下令将其处死。孙元化被杀,使登州叛军彻底断绝了招安的想法,同明军以死相抗。明军一直到1633年春才收复登州,孔有德、耿仲明率叛军残部一万余人乘船航海归金,投奔了皇太极。
▲吴桥兵变形势图
这次战乱历时一年多,对山东特别是登莱地区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孙元化苦心经营的欧式炮兵部队被叛军消灭,葡萄牙教官战死,欧式火炮最后也被叛军带着投奔了后金,让后金一下拥有了先进的欧式火炮部队和急缺的水师,大大弥补了自身的短板。而明朝方面经此一役,登莱右翼彻底宣告完蛋,向辽南反击的可能性从此不复存在。
至此,宁锦防线的左右两翼都已被废,只剩下中路的宁锦防线孤零零矗立在辽西走廊。皇太极可以任意地从左翼反复侵入长城掠劫明朝,直到把河北、山东完全抢光、打烂。而明朝却缺乏向后金反击的能力,宁锦防线虽然坚固,但却缺乏一个前锋一支强大的野战军,因此只能完全处于被动防守的态势。而所消耗的军费却越来越多,从1618年明朝开征辽饷时的一年520完两,一路飙升到了1637年的1020万两,增加了一倍之多,不但让明朝财政越来越喘不过气来,还挤占了其他方面的资源,造成了长城边镇军饷匮乏、内地明军缺衣少食的严重局面,反过来又使得后金绕道入塞和流寇发展壮大变得更加容易。
宁锦防线终于从帝国屏障变成了帝国的黑洞!所以,宁锦的问题,不在于宁锦本身,而在于整个体系的崩坏。整个体系崩坏了,光靠宁锦防线那一个个的坚固要塞,最终是无法挡住八旗铁骑的入关的步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