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法是什么意思 干支纪年法是啥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传统纪年法依旧沿用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汉武帝时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古代学者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占星家还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
古代计时以天干地支而用,天干有十,地支乃十二生肖,天干地支相合,即生辰八字之源也。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天干甲对地支寅虎者。天干丁对地支巳蛇也。天干已对地支丑牛、未羊。天干戊对地支戌狗、辰龙。天干庚对地支申猴。天干乙对地支卯兔。天干丙对地支午马。天干辛对地支酉鸡。天干壬对地支亥猪者。天干癸对地支子鼠也。
生辰八字旺盛之人,则其一生顺遂,八字孱弱之人多有灾祸临身,难展自身之志气也。
干支纪年法也称“万年历”,又称为“年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在阳历中用十天干,十二地支来计算时间,称为“十天干”或“十二地支”。干支纪年法分为:纪年、纪时;它的起源也有多种说法。据考证:最早是伏羲用八卦将天上星宿分为十二个星座(以天干为十二宫),然后以十二地支相配而成(干支表)。之后经过历代人民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在的干支纪年法基本上就是以天干相配而成的。